近日,第三届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简称“绿创展”)在广州落幕。展会的举办地琶洲广交会展馆,是本届绿创会最大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也是国内单体建筑中最大的节能改造项目,据悉,该项目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预计
5年半可收回改造成本。
然而,采取类似能源管理模式的建筑在我国并不多见。建筑节能专家指出,楼宇消耗着约全球
40%的能源并占据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1%,而在我国约43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仅有4%的建筑采用了先进的能源效率改进措施。
建筑业合同能源管理不足四分之一
在广交会展馆的节能改造中,引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被认为是一大创新。作为市场化的减排机制,合同能源管理被中国政府视为减排利器。
2010年,中国政府专门推出了鼓励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关政策,以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不过,合同能源管理在建筑业的应用却并不广泛。
世界银行高级能源专家王晓东表示,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投资额大概四分之三都是在工业上,国外大部分是在建筑节能上,且大部分是在政府大楼、学校建筑和医院建筑上。
“优势明显,但后劲不足。”这是中国合同能源网分析师杨雄雄对当下合同能源管理在建筑领域应用的评价。在他看来,缺少后劲的原因,一是虽然建筑节能的产业规模巨大,但单个项目的合同额却往往比不上工业节能项目。而且投资回报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有些项目投资回报期甚至在
10年以上。
此外,从技术来看,对于大部分节能公司来说,建筑节能综合改造难度大。“建筑节能综合改造包括建筑外围结构、机电设备系统、室内环境调节装置等多个环节,目前多数节能公司只能提供单一产品或一到两项技术。”杨雄雄认为。
建筑节能落后于减排形势
方兴未艾的技术发展背后是中国城市建筑节能的紧迫。“数据显示,楼宇消耗着约全球
40%的能源并占据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1%”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领域亚太区总裁肖松博士说道。该专家分析认为,中国有13亿人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的能源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大型公共建筑成为了节能改造的重点。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建筑建设的速度都超越世界上很多国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
2013年以来,我国能耗强度下降速度放缓,节能减排目标完成进度滞后。国家发改委在8月的通知中提出,要实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6%的目标,后三年年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需降低3.84%,比前两年平均降幅提高1.03个百分点。不过,现今我国建筑节能的推进程度却远远落后于严峻的减排形势。(来源:中国建设报)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