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专家纵论:城乡一体化应成新型城镇化的选择

来源:住建局 发布时间:2013-12-17 11: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城乡不应是对立的
  11月21日,“凤凰城市沙龙”在北京2013中欧城市博览会上举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说,现在全国有近1/4的人处于“半城镇化”状态——在城市生活,却没有城市人的身份。这部分城镇化人口可以归于农村、也可以归于城市,而他们恰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他们的根还在农村,农村的变化决定了这部分人群如何支撑产业的变化和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经历了20年的发展进程,现在这个进程面临着大的结构性变化和调整。伴随着这种调整,对于土地和人口、尤其是对于参与到产业里的产业工人的要求也在变化。目前,在珠三角城市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由于产业变化,过去的农民工已经从“供大于求”变成“稀缺资源”,产业工人又重新供不应求,然而产业工人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直接到工厂就能打工的工人。
  袁牧说,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农村人口不是必然进城,也不是跟着城市走,而是跟着产业走,因为有产业,这部分人口才被带到了城市。农民工“头都不回就进了城”有两个原因:一是城市里面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二是农村老家没有再给他留下任何的念想。
  在过去的20年中,农村人口的数量在下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进了城,而且,留在农村的人又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从第一产业转到了第三产业,从事农村的服务业或者是农村对中小城市的服务业。一部分产业可以从城市走入农村,拉近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距离,但这只是市场化的一部分;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应当对农村有更多的投入,支撑农村的发展。未来的产业可能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放在农村或者小城镇,农民除了做第一产业的工作之外,同样可以在农村和小城市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在城乡二元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农民自发地逐渐在走这条路。城镇化如果能解决人的发展需求,即人在农村也能够发展出真正支撑起城市产业体系的东西,就是正确的方向。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存在的二元管理方式,即城市是城市的方式、农村是农村的方式,而农村方式在这几十年里面被粉碎,粉碎之后需要重新建构。现在的共识是,建立起一套能跟城市接轨的、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跟农村完全接轨的管理方式。未来完成了城镇化过程,也不是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来,而是让农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里一样的公共服务。《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在“凤凰城市沙龙”上说,任何国家没有像今天中国发展那么快,也没有像我们今天城镇化造成那么多文化断裂、那么多痛苦。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但现在许多地方的城镇化不是满足人性的回归,而是为了权力。问题出在制度上,以致城市规划不是围绕人、不是为了生活更美好,而是为了彰显一些长官的智慧和话语权。中国城镇过去30年的发展,就是基于过去的城乡二元化政策,没有城乡二元化政策,就不可能有中国城镇的高速发展。农村的土地值钱,可是农民没有发言权,甚至城镇化进程农民都没法参与,也没有人为他们发言,几个人就决定了他们的土地怎么卖、卖给谁。这个过程中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不等于消灭村庄
  12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新型城镇化:整体规划与突破重点高级研讨会”上,民建中央副主席、知名经济学家辜胜阻做了题为“新型城镇化需要新的路径选择”的演讲。辜胜阻说,当前城镇化问题上的争议可归结为六个方面:第一,城镇化主导力量是政府还是市场;第二,扩大内需是靠公共投资拉动还是扩大消费;第三,城镇化的方向是物的城镇化还是人的城镇化;第四,农民市民化是盲目激进的户籍改革、土地改革还是稳定就业和公共服务;第五,在城市体系上是大城市偏向还是均衡发展;第六,有没有新型城镇化,当前的城镇化模式要不要转型。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辜胜阻说,城镇化是双刃剑,要利用黄金机遇,但同时要避免灾难后果。未来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会从50%升至70%,城镇化带有无限的商机,但如果政府的短期行为和企业投机行为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中国城镇化要防止五大误区:一是拉美化陷阱,二是速度至上陷阱,三是卖地财政陷阱,四是掠夺式发展陷阱,五是大城市病。
  辜胜阻认为,城镇化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城镇化不等于消灭村庄,城镇化不等于造城运动,城镇化不等于房地产化,城镇化不等于透支未来,城镇化不等于摊大饼。市民化最重要的标志是公共服务。户籍是一张纸,公安部门一夜之间就可以改掉,但是没有公共服务的市民化是空的。现在大部分农民工愿意在城市长期居住,但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因为现在农村户籍含金量很高,有宅基地、承包地等各种补贴。因此,户籍改革是渐进的、局部的,因城而异,不能盲目“户改”和“土改”,应当以居住证来配置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让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辜胜阻认为,中国城镇化路径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靠依托大城市发展城市群,另一方面依托中小城市的改革试点。他特别看好中国的“五线城市”,即吸纳人口多、经济强的镇,例如广东的虎门、浙江的龙港、北京周边的燕郊等,但它们最大的问题都是公共服务没有跟上。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在日前举行的“凤凰城市沙龙”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院长沈迟说,三中全会的决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未来将更加注重市场的作用以及对市场规律的掌握,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决策。具体表现出来的是,在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过程中少一些主观判断。
  沈迟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都尝试过很多模式:建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几乎全国各个城市搞经济开发区等,很多城市从一个经济区或者说工业开发区慢慢变成一个新城,新城又搞新一轮的开发区。这是我国城镇化历程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今,则出现了许多空城区。不可否认,这一轮的新城新区夸张的因素更多,没有按照经济发展阶段的市场规律走,对资源的配置完全由权力来决定,用行政来配置。
  沈迟说,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和传统的城镇化不是截然分开的。新型城镇化依托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既包含了发展诉求目标的提升,也需要经济基础技术进步的支撑。
  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是对人的关注,不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的发展,都应遵循规律,在规划上选择适当的路。伴随着我国的崛起,每个地方的城镇化的结果应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反映,正常情况下,跟我国的资源环境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的阶段都是相匹配的。但是,有时因人为的决策和制度而严重滞后或过度超前,追根溯源,更多的问题在于政策,而不在于技术层面。这里既有制度方面的问题,也有决策者对于市场规律下的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问题,更有干部考核机制和对话机制的问题。(来源:中国建设报)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