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省35个重点示范镇全年新开工建设项目508个,完成投资102.6亿元,占全年计划任务的128.2%,基本实现了“三年出形象”的目标。
其他小城镇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启动建设项目103个,完成投资13.26亿元。省上跟踪指导考核的16个市级重点镇参照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模式,加快推进。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2013年7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全省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将省级重点示范镇支持政策延续两年,同时给予文化旅游名镇、市级重点镇土地、资金支持政策。各地结合实际,也研究出台了实在管用、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
截至去年底,31个重点示范镇建成区面积扩大15.44平方公里,开工建设道路227.98公里,垃圾处理场29个,污水处理厂26个。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住房水平不断提高,镇容镇貌明显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已累计吸纳进镇人口16.2万人,为农民就业开辟了空间,搭建了平台。
多渠道破解资金瓶颈 特色产业初步显现
我省去年及时总结推广了阎良区关山镇、长安区滦镇等镇,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筹措建设资金的经验做法。组织重点示范镇开展招商引资,引导全省房地产企业进镇投资,共签约68个项目,总投资69亿元。指导各地结合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民进城落户和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整合各类资金用于建设。
重点示范镇通过产业培育,已经形成了工业支撑型、旅游带动型、商贸物流型等各具特色的支撑产业,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新增就业岗位6.89万个,成为农民进城落户创业的重要平台,使进镇农民进的来、留得住、能致富。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文化旅游名镇开局良好
目前,我省部分重点镇通过下放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完善管理机构和体制、加强人员配备等举措,增强了重点示范镇的“造血”功能。省上继续从省、市、县选派优秀年轻的规划建设专业干部,到35个重点示范镇任挂职副镇长,积极协调推荐工作优秀的重点镇主要负责人、挂职副镇长优先提拔使用。
制定了文化旅游名镇规划建设目标和考核标准,逐镇督导规划建设。组织各镇制定了三年、五年目标任务,建立项目库,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率先开工,建设进展良好。(陕西建设网 张宇涵)